白莺山村隶属云南省云县的漫湾镇,地处漫湾镇西南边,距镇政府所在地45公里,到镇道路为土路,交通不方便,海拔2250米,年平均气温20℃,年降水量1252毫米,该村属于贫困村,以彝族为主,是汉族、傈僳族、布郎族的混居地,农民收入主要以种植业为主,主要农作物为茶和玉米等。
01自然资源概况该村有耕地总面积4482亩,其中田地479.19亩,土地4002.81亩,人均耕地2.1亩,耕地有效灌溉面积为479.19亩,有效灌溉率为10.7%,主要种植玉米等作物;拥有林地21281亩,其中经济林果地4.02亩,人均经济林果地4.02亩,主要种植核桃、木瓜等经济林果;水面面积2560.04亩;荒山荒地21340亩,其他面积6340.96亩,有古茶树等资源。
02历史人文白莺山位于临沧云县漫湾镇大丙山(主峰海拔2834米)中部,白莺山地处云南澜沧江西岸,隔江与无量山相望,背靠大丙山野生茶树群落,位于海拔1800米至2300米之间,南北纵距6000米,东西横距1.6千米。因常年云雾缭绕,白云萦绕,白莺飞聚于此而得名。另外还有一个关于白莺山的传说,据说最早是叫白鹰山,常年有白色的鹰在此栖息,栖息在树上宛若一朵朵的白花,因此被称为白鹰山,但“鹰”经常啄食附近村民的家禽,后来人们对白鹰进行了围猎,白鹰就渐渐消失了。因此当地人把“鹰”改为了“莺”,便有了“白莺山”的由来。该片区域草长莺飞,水量充沛,土壤黏细,日照充足,空气清新,是云南大叶茶种植生长的最佳环境。
03白莺山古茶园在白莺山古茶园,36个自然村镶嵌在千亩古茶园中。村中有古茶,村边种古茶,田边地角皆古茶,满山遍野是古茶,树型巨大,枝叶茂盛。古茶树类型多、规模大、栽培时间长,显示了茶树从野生型到栽培型的进化过程,是茶叶栽培史的缩影,是茶树起源的历史见证,是开展茶树起源与演化研究的天然实验室。白莺山茶树资源十分丰富,在本地人的划分上,茶分为本山茶、二嘎子茶、黑条子茶、白芽子茶、红芽口茶、柳叶茶、藤子茶、勐库茶等。本山茶应属于驯化型茶,而白芽子茶、红芽口茶等是以群体种中的芽色、叶型不同而得名,二嘎子茶因其特征介于本山茶和栽培型之间而得名,二嘎子茶和黑条子茶根据条索、滋味、茶香等综合判断,有可能是野生型或驯化型与栽培型的杂交,白莺山茶树资源和品种丰富,是天然的茶树基因库。
04白莺山古树茶的特点白莺山茶树主要分布在村旁地边,呈星状分布,很少密集成片,茶树多呈乔木状生长,高大而粗壮,大茶树中驯化型占一定比例,勐库种一般要矮小一些。
本山茶特征:
条索黑细不亮,多梗少芽,叶沿齿少且浅,山野气较强,杯底香较好,正常冲泡基本不苦涩,如冲泡太久会有少许苦味,汤中带甜,香型不同于一般的栽培型茶,回甘尚好,汤质较饱满滑顺,汤色金黄明亮,叶底黄绿匀整,叶、条索、口感滋味、香型、杯香都有明显野茶特征,应属驯化型。
二嘎子茶特征:
条索色黑不亮,多梗少芽,较粗老,山野气较强,杯底香较好,略苦,涩稍长,汤中带甜,香型特别,回甘尚好,汤质一般,汤色金黄带红,叶底黄绿匀整。条索、口感滋味、叶底香型等综合品鉴,可能是野生型或驯化型与栽培型的自然杂交种,其总体特征偏向栽培型多一些。
黑条子茶特征:
条索黑细不亮,多梗少芽,山野气较强,杯底香好,略苦,但苦低于二嘎子茶,涩稍长,汤中带甜,香型特别,回甘尚好,汤质一般,汤色金黄明亮,叶底黄绿匀整G条索、口感滋味、茶香等相似于二嘎子,介于野生型或驯化型与栽培型之间,可能是自然杂交种,其特征偏向栽培型多一些。